咨询热线

400-123-456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高中英语深度阅读教学设计研究》下的自主微课题研究

文章作者:佚名    时间:2024-02-29 00:04:11

结果来源

本课题源于成都市骨干教师培训自选课题“高中英语深度阅读教学设计研究”总课题下的独立微课题研究。

研究周期

2019年11月开始

2020年3月竣工

结果总结

成果针对的实际问题、研究过程和方法、成果的主要内容、研究的主要效果、创新点和主要参考文献。 1000字以内。

成果针对的实际问题及创新点:

1)在“高中英语深度阅读教学设计研究”总课题下,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微课题进行研究。 不仅要考虑到目前高中英语深度阅读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还要考虑作者自己的建议,确定研究目标后,能否在所在学校进行实践,并结合理论和实践来证实所提出的研究假设。 我校位于成都市西部,中心城区边缘。 是一所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学校。 学生主要是来自城乡结合部的本地学生。 笔者所教班级的英语基础处于平均水平以上,但在创新思维教学和创新能力方面,中心城区学生明显薄弱。

2)在收集资源时,我搜索了各大学术网站,发现有关美国“Synectics”教学模式的相关资料很少。 有的只是提出一个概念,没有进一步阐述;有的只是提出一个概念。 有的只是使用相同的术语,但内容却与本质相去甚远。 参考价值和意义微乎其微。

3)笔者在将美国“Synectics”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英语深度阅读教学设计时,遇到了因具体情况而产生的各种疑问。 例如:所有课程类型都适合该模式吗? 该模型是否适合在整个课程中使用,还是只能用作课程的一部分? 哪种形式最终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为首次用户,我是否有足够的与该模型相关的资源? 你能熟练运用这个模型进行教学吗? 学生如何应对和适应这种模式? 采用这种模式是否能够真正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转化为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等等。

目前国内关于美国《联义法》在高中英语深度阅读教学中运用的研究还很少。 它主要侧重于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帮助学生将英语国家的文化与学生的知识或个人经历联系起来进行阅读教学。 通过比较异同来建立联系并获得更深刻的印象。 然而,对于英语深度阅读中文化背景水平以外的较为抽象的具体概念或内容,目前还没有具体深入的研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也缺乏相应的研究。 因此,前人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也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大的研究空间。 高中生的英语阅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学生的深度阅读离不开高中的日常阅读教学。 因此,教师在设计日常阅读教学时是否有意识,如何科学地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就显得非常重要。 目前对英语深度阅读的研究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尚未找到一套可供一线高中英语教师直接使用的教学设计模式。 因此,本研究提供的模型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将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针对高中阅读教学的现状,通过对阅读教学设计的深入探索,可以推动阅读教学的变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将核心能力从理念转化为实践,促进核心能力落地生根。 因此,高中英语深度阅读教学设计的研究有其必然性和紧迫性。

本次微专题重点讨论了一种在美国已广泛使用但在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仍不多见的教学模式——美国“Synectics”教学模式。 美国教育善于把从实践中的理性认识运用到实践中,从实践中获得启示,然后从理性认识的高度继续分析和研究,最后得出逻辑更加清晰、合理的理论,然后应用。来练习。 之中。 “Synetics”在美国的创立、推广和应用就经历了这样一个反复验证的过程。 美国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建立在心理学和认知方面强大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 这种尊重科研基础的理论模式对我们新课程教学改革影响很大。 一个很好的参考。

研究方法

1、观察法: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大纲,每天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任务完成情况、学生的背景知识和认知水平、类比、隐喻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品格素质的收获、形成书面材料,以达到在教学设计中尝试运用美国“Synectics”教学模式的目的。

2、调查法:通过访谈、案例研究、测试等方式与自己的学生对教学对象进行有计划、全面、系统的了解,并对收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总结。 这将提供本主题所需的知识。

3、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指通过改变和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和确认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科学研究方法。 实验方法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物体的存在方式和变化过程,使其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采用了实验的方法。 针对具体的一篇文章和两堂课,我分别采用了传统阅读法和深度阅读法,得到了一组对比数据。

4、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从研究对象中找出特定对象,进行调查分析。 本研究项目将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案例,分析深度阅读教学设计流程的变化。

5、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是比较同一实验对象在接受不同实验过程前后的变化。 本课题将涉及深度阅读教学实施前后小组表现的比较、个人表现的比较等。

6、文献法文献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主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取信息,以期对所要研究的研究问题有更全面、正确的认识的方法。 本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将涉及文献和资料,了解美国“Synetics”的内容和发展,获取现实数据,提高课题的可研究性。

7、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思考、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由于本课题是深度阅读教学设计,因此会涉及到大量的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辨想象、分析综合等。

主要结果:

1.文献综述

对国内外深度阅读教学文献的收集、分析和总结,在总论中得到了全面的阐述。 这里主要介绍国内外对“美国“Synectics”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外国文学

美国“Synectics”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这种方法的创始人威廉·戈登将其命名为 Synectics,意思是“将明显不相关的事物放在一起来理解”。 即让选定的一群具有不同性格和专业知识的人聚集在一起,自由地交流思想、集思广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新想法。 “这是由于有意识地运用前意识心理机制而出现在人们的创造性活动中的实用理论。” 美国的“综合学”虽然最初起源于工业产品的开发和创造,源于实践,是一种实践理论,但人们一旦对它形成认识,就对其进行提炼、升华和理性概括,使其成为一种实用的理论。与认知心理学基础相关并应用于美国和西方课堂教学的教学理论。 这种教学模式从尝试、实践到广泛应用,经历了数十年的历程,在美国中小学课堂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美国“Synectics”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创造性和强有力的思想交流,找到解决困难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方案。 类似的理性认识在我国早已存在。 毛泽东在1937年的《实践论》中写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不断地重复,每一个循环的实践和认识的内容都达到了较高的一级。” 然而,美国的教育比我们更进了一步:一次又一次的实践。 即:把来自实践的理性认识运用到实践中,从实践中获得启示,然后从理性认识的高度继续分析研究,最终得出逻辑更加清晰、合理的理论,然后运用到实践中。 中间。 “Synetics”在美国的创立、推广和应用就经历了这样一个反复验证的过程。

1961年,戈登研究了解决问题的心理学基础。 1970年,乔治·普林斯提出了美国“综合学”的基本原理。 此后,这种教学模式被广泛采用。 在课堂和各科目的教学中使用它。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写作教学非常有效。 美国教育在运用美国“联义学”培养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发展了三种不同的类型:创造熟悉的陌生、创造不熟悉的熟悉和协作创新。 旅行。 这三种类型不仅相互联系,而且也有相应的区别。 它们应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主题,最终可以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第一类:创造熟悉和不熟悉的事物。 这种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以新的、不同的方式看待熟悉的事物,在两个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新的联系,从而产生新的思维和理解。 操作步骤概括为:1.描述主题,2.建立直接类比,3.描述个人类比,4.识别紧张冲突,5.建立新的直接类别,6.重新审视原来的主题,7.评估。

类型二:创造陌生的熟悉感 这种教学模式通常用于课堂学习新知识。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遇到新概念、新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寻找新的、陌生的材料与已经熟悉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操作步骤总结如下:

1. 呈现信息,2. 呈现类比,3. 使用个人类比来建立张力,4. 将张力与主题进行对比,5. 找出差异,6. 回顾之前的主题,7. 建立新主题。 直接类比,8.评价。

类型 3:联义游览英文拼写为 The Synectics Excursion。 这种教学方法采用直接类比、个人类比和象征类比三种形式,有时还采用幻想类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该模型最初源自戈登的工作,由 GM Prince 详细阐述,并由 Wilson、Greer 和 Johnson 进一步发展。 操作步骤概括为:1.提出问题,2.提供专业知识,3.明确解决并明确问题,4.生成个人问题陈述,5.选择一个问题陈述其要点,6.使用类比来提出问题,7. 收集适合问题的类比,8. 决定解决问题的新视角,9. 评估。

2.核心概念和问题特征的界定

(一)核心概念界定

美国的“Synectics”教学模式本来并不是专门为课堂教学而创造的教学方法。 它最初源于工业新产品的开发。 William Gordon 和他的团队共同完成了马铃薯产品开发的创新任务,并记录了其开发过程,并将其命名为 Synectics。 后来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引入课堂。 它是指利用群体互动对某种事物或概念建立新的认识的过程。 也可译为“头脑风暴”。 美国的“联想法”是一种结构方法,它利用隐喻或类比,将两种看似不同的想法放在一起,制造心理上的紧张和冲突,然后隐藏它们之间的差异。 利用联系来化解这种冲突,用隐喻和类比引出最有趣的见解,从而拓展思维空间,激发想象力,形成新的意义,让参与者在理解新事物或新概念的过程中进行创造。 提出新的、独特的见解。 在这个过程中,隐喻和类比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如法国语言学家保罗·利科所说,隐喻的目的是“通过发散性思维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改善和增强我们的事实感”。 根据其起源和形式,美国的“综合学”被定义为:它是指将具有不同性格和专长的人组织在一个群体中,自由地交换意见和集思广益,以解决问题和发展新的想法。 也可称为协同创新法或类比法。

隐喻类比涉及到美国《联义学》中的“隐喻”和“类比”两个术语。 为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功运用美国“联义学”,我们在这里也对其进行定义。 “隐喻”是两个看似不同的事物(主题)所共有的共同特征(属性)。 “类比”是对两个相似的事物(事物、想法、人)进行比较。

(二)问题的特点

经过反复比较,根据文体、题材、话题等的差异,我们选择了最适合运用美国“Synectics”模式的阅读内容。 在美国“Synectics”模式的三种类型中(具体参见文献综述部分),根据实际教学实践进行适当选择。

第一种创造熟悉的陌生感适合学习大家都熟悉的话题或事物。 用一种新的、不同的方式来看待我们平时熟知的事物,并在两个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新的联系,从而产生新的思维和理解。

第二种创造陌生熟悉感适合涉及某一领域新知识的教学,例如:学习万维网有关技术、克隆有关生物技术、形容词、虚拟语气、分数、语法教学中的化学元素等.,可以使用创造不熟悉的熟悉感的模型进行教学。 该模型还可以用于教授营养、桥梁、历史事件以及课本中涉及的名词和诗歌等主题。 目的是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或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借助想象和类比思维。 活动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类:协同创新短途旅行,适合设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可广泛应用于应用文写作。 比如建议文章、环保话题等。 一般我们的教学步骤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循序渐进。 然而,如果采用美国的“Synetics”模式,学生就会解决困难的问题。 挑战在于以新的方式看待问题,从而揭示新的根本解决方案的潜力。 在“创造熟悉的陌生感”的过程中,思维从狭隘的限制(阻碍创造性的见解和解决方案)中打开。 在“创造陌生的熟悉感”的过程中,心灵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实现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研究过程及主要效果

本研究报告主要介绍了美国“联义学”的理论基础、形成与发展以及三种类型。 并讨论了笔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尝试将该模式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所得出的一些结论。 反映并留下可比较的数据以供将来的研究使用。

(1)在查找总题《高中英语深度阅读教学设计研究》文献时,偶然发现了“美国联义学”一词。 在进一步了解这个专有词汇的过程中,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产生了研究这个微课题的想法,然后经过调查验证等各种准备,制定了微课题的研究方案。主题成立。 然后,我们研究了“美国“联义学”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并运用观察法、调查法、案例法等研究方法对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初步调查,了解他们的背景。 知识和认知水平。 形成了一些初步数据的摘要。

(2)在认真研究和摸清美国“Synectics”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后,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根据课题、班级类型等实际情况尝试采用三种不同类型,并采用实验教学法两个类中的方法。 教学尝试:A班采用普通教学模式,B班采用美国“Synectics”教学模式。 由于并不是每个班级都适合这种模式,所以笔者只能尽量采用美国“Synectics”教学模式。 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比较,年级统考成绩出现了一些变化。 种类。 实验实施前两个班级的情况如图1所示。AB班的成绩相同,而A班的成绩相对较好。 年级统一考试后的结果如图2所示。B班在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方面都有明显进步,书面表达也比实验前提高了1.5分,比A班提高了1分,总成绩提高了3分,比A班平均分高出3分,高出1.5分。

图1 实验前英语成绩

班级平均分

阅读理解

完形填空

书面表达

总得分

A级

34.68

24.56

15.67

121.4

B级

33.89

25.21

15.43

120.7

图2 考试后年级统考成绩

班级平均分

阅读理解

完形填空

书面表达

总得分

A级

34.98

24.96

15.87

122.25

B级

35.07

26.72

16.93

123.76

(3)本课题的开展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方式逐渐从外显、内化变成一种习惯。 美国“Synectics”教学模式刚开始推行时,学生还需要老师进行一些支架式教学。 后来个别学生懂得了如何用类比、比喻等技巧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后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 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当学生看到正确的事物时,他们的思维逐渐转变为潜意识的发散思维。 围绕该话题产生的观点也变得丰富、生动,课堂气氛变得有趣、活跃。

(4)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在尝试运用美国《联论法》的三类实施程序的同时,逐渐收集、整理出适合的选题和专门课件。 邀请备课组的同事听课、评课,及时关注学生、收集学生评价,都成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学科教学中,独立思考和分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重要,但同理心、想象力和感知力也很关键。 洞察力和创造力很大程度上来自非理性思维,它创造出独特且不寻常的想象力和解决难题的方法。 当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和可能的经验看到真实的事物时,协作讨论过程是最有效的。 客观事物能引起感性思维,透过局部看整体,要求学生对看似不相关的事实进行比较、类比。 由于学生很少知道如何做到这一点,教学就是帮助他们学习如何使用类比并认识到类比联系的重要性。

参考:

1.王爱迪《美国课堂教育》。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4年1月版

2、胜群力、肖龙海《精准教学辨异系列:深度理解的方法》。 大象出版社。 2018年11月版

3. 苏越《图式理论: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9期,第149期

4. 王新艳,高中英语深度阅读教学设计初探,教学理论与实践,2019.8

5.王伟,基于文本解读的英语深度阅读教学设计研究,成才之路,2019.6

6. 敏健、张君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深度问题的设计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10

地址:英语口语培训-在线英语教育    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爱游戏官网app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2022048672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