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123-456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高校外语教学中外国文学课程建设呈现全新内涵和外延

文章作者:佚名    时间:2024-02-28 01:03:07

摘要:“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更是对知识观、课程观的重构和重新认识。 从“课程思政”的视角出发,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外国文学课程建设呈现出新的内涵和外延,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使命。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认识、深度教学等具有内在的同构性,使得外国文学课程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维度和深度。 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高校外国文学课程不仅可以成为我国高校新文科和“立体外语教育”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政治引领、价值引领、文化引领作用。 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同时,外国文学研究和教学也被赋予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让文学经典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人文光芒。

关键词:《课程思想政治》; 外语教学; 外国文学; 内涵; 表示

1 简介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后,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加快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又称《新时期高等教育40条》)。时代”),这就要求高校全面强化“课程思维”。 “政府”建设。 “课程思政”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教育方针,是实现“三化”的重要途径。总书记提出“全面教育”(习近平2017:376、378)。 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功能,习近平总书记(2016:23)特别指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促进身、心、格的健康发展。

外国文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课程”功能,如何将语言技能、文学知识和精神品质融入新形势下外语人才培养中?时代,是每一个外语教育者的任务。 亟待考虑的问题(王卓,2018)。 本文从“课程思政”教育观、“课程思政”知识观和“课程思政”课程观三个维度审视高校外国文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并进行探索新时期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的独特作用 “思想政治课程”的内涵与外延.

二、外国文学中“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一般思想政治格局的教育改革实践(王奇2019:64)。 它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其本质是一场教育革命,其目的是实现道德发展。 人类教育目标(王学健和石岩2020)。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蕴含着对现行课程体系的反思和新时代关于课程应该是什么的设想(聂英平、傅安洲,2018)。 那么,“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怎样的教育理念转变呢?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即实现知识传递、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王学健、石岩2020:33)。 《课程思政》强调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有效教学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将理想信念的精神引导融入到“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吴跃奇,2018)。 可见,“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首先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成长过程。

《课程思政》着眼于课程的“精神维度”,这在某种意义上赋予了外国文学课程新的维度和附加值。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塑造思维英语模式怎么翻译_塑造思维英语模式翻译_塑造思维模式英语

(一)从传授外国文学知识向探索外国文学精神价值转变

传统文学教学过分强调“科学管理”和“目标控制”,“强调定量手段和技术视角,使得学习过程的处理过分强调客观经验、价值中立和简单化”,导致课程只注重“知识和知识”。文学课教学忽视了文学课特有的“课程建设精神”功能,从而大大弱化了文学课的作用。文学课要发挥“全人教育”的作用(文旭、司卫国,2018)。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激活了经典文本中的人文与美学,感染和陶冶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灵(蒋成勇,云慧霞2013)。

当代北欧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贡纳尔·斯基尔贝克(Gunnar Skirbekk)在试图回答“人文学科的危机”这个伟大问题时指出,“文学史这样的学科”看似“无用”,但却涉及到人文学科的深层含义。文化观念和文化教养,这是促进自我发展最重要的知识(Shilbeck 2007)。 美国学者Sherry Lee Linkon在谈到自己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文学教授时表示,学习文学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Linkon 2011)。 中国作家曹文轩也专门撰文,详细阐述了文学在树立道德观念、创造审美境界、培养慈悲心、导入历史意识、激发想象力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曹文轩,2018)。

可见,外国文学“思政课”的重点不仅是文学知识的传递,更要引导学生探索精神价值,包括审美修养、文化(跨文化)体验、文学阐释等。在真善美、道德伦理等更高精神层面上下功夫,比如爱国主义意识和激发。

(二)从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方法到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转变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任何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而且是一种强调辨别是非美丑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外国文学不仅可以学习该国语言的精髓,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Linkon(2011)等美国文学教授也表示,学习文学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批判性阅读——不仅是文学,还包括媒体、社会结构和他们自己的经历。 应该说,从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方法到注重批判性思维训练的转变,是新时期我国外国文学教学的一个明显转变。

对于外国文学教学来说,批判性思维训练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学术层面,更体现在文化认知和思想层面。 外国文学虽然有人类普世价值,但也存在文化差异、文化偏见,甚至政治观、历史观的局限性。 这意味着在外国文学课程中强化批判意识对于形成文化批判思维、强化中外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这样,外国文学教学才能真正发挥“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文化自信。

三、外国文学中“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观

塑造思维模式英语_塑造思维英语模式怎么翻译_塑造思维英语模式翻译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是科学创新,首先体现在对知识体系的重新认识,即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融合。 与传统知识观不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构建新知识观的主要价值取向。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对知识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知识体系的重构。 知识凝聚了人类几千年的智慧和成就,积累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 知识还具有丰富的道德成分,体现着人类的道德理想、批判态度、勇于自由探索和大胆创新的精神(潘洪建,2003)。

从其内部结构来看(如图1所示),知识包括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即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分别代表事实或概念知识、方法论知识和价值知识(李润舟,2018)。 其中,符号表征是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理论符号的存在; 逻辑形式包括知识形成的逻辑过程和逻辑思维; 意义是知识教育的价值关系及其内在原因和符号的规律体系和价值。 系统(张亮,2019)。 从知识的内部结构来看(如图1所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充分挖掘其意义和价值内涵。 从知识的层次结构和层核结构来看,价值知识位于知识结构的顶层和深层,以提升精神品质为目标的“课程思政教育”需要精准揭示和传达。知识核心位于知识体系的深层。 。 知识的价值等于人类精神的延伸,因为知识本身就是人类精神的产物,知识当然可以回归人类的精神世界(于世华,2015)。

塑造思维英语模式翻译_塑造思维英语模式怎么翻译_塑造思维模式英语

那么,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外国文学课程中有价值的知识有哪些特点呢? 它对外国文学教学有何影响? 从知识层次来看,“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超越了事实性或概念性知识,甚至方法论知识,而直接指向价值性知识。 那么,外国文学课程中的价值知识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剥去文学作品的人物、情节、叙事等表层结构,文学经典的核心必然是永恒的人文精神、伦理道德等价值知识。 毫无疑问,基于价值的知识是“我们应该培训谁?”的答案。 中国高等教育核心问题的关键:“为谁培养人才?” 只有充分挖掘文学的宝贵知识,文学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其灵活的教育功能。

亚历克斯·汤姆森,《什么是文学?》 ”文章以英国诗人雪莱的著名诗作《奥兹曼迪亚斯》为例,从知识结构的角度讲解如何学习和教授这首诗。作品的发音、形式等特点属于诗歌常识知识,而读者需要用这些知识来判断这是一首诗歌作品,而不是一部小说或戏剧,这些“技术问题”的相关知识都处于知识结构的表层,如何读诗等方法论问题诗歌所蕴含的思想、审美、道德等层面的知识,是处于知识层次核心的有价值的知识,是启迪读者心灵的知识。汤姆森 2014)。

在外语专业中,外国文学课程群作为一个体系,能够充分体现外国文学知识的价值取向。 2018年4月,教育部颁布《外国语言文学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最大的贡献在于明确了外语专业的人文本质,从而强化了外国文学课程的质量。 重要地位(王卓等,2019)。 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高校外国文学课程体系应采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结合的范式,建立与知识结构三个维度相对应的外国文学课程体系,实现知识的多维度传递。 从“课程思政”知识的角度审视我国当前高校外国文学课程,不难发现我国高校外国文学课程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 最重要的问题是课程体系中直接连接方法论知识和价值知识的课程比例太少。 目前开设的《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史》、《美国文学选读》等课程的目标大多是传授事实性或概念性知识,同时体现“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隐性的方式进行。 ”。

对此,我们对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以下对策:(1)将外国文学课程模块化,根据知识层次结构特点设置相应的外国文学课程; (二)对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突出外国文学课程分性、隐性设置。 例如,我们在修订英语专业培养方案时,加强了外国文学课程体系中体现的中国视野和中国情怀(王卓,2019a)。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命名为“外国”,意思是我们在当地教授和研究外国语言文学(李卫平2019)。 然而,英语专业并不意味着以英语国家的文学和文化为中心。 作为一个专业,培养的人才既要有国际视野,又要有中国情怀。 换句话说,中国人应该从自己的立场来看待世界文学和英国文学。 事实上,“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源于上海高校2014年在通识教育中开设的“中国系列”课程(吴星、顾建民,2019)。

塑造思维模式英语_塑造思维英语模式翻译_塑造思维英语模式怎么翻译

基于此,我们的英语专业培养项目除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学等公共选修课外,还开设了世界文学等学科的专业平台课程(王卓,2019a)。 世界文学课程不仅包括英美文学,还将中国文学、俄罗斯文学、日本文学等非西方文学纳入“世界文学”。 目的是打破文化和文学的单一性,让学生领略人类审美共同体的魅力。 。 此外,我们的外国文学课程体系加强了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培养,开设了《英美成长小说》、《文学与身份》等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价值知识的课程。

四、外国文学“课程思想政治”的课程理念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整体性课程观(惠敏,2017),它源于贯穿整个课程育人的课程改革实践。 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大课程观”,即以德育为目标,以课程为载体,从高校道德修养的本质出发,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德育作用。 实现从原来单一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向立体德育模式的转变(王奇,2019)。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要素主要是内生性而非外生性的。 它们是从专业课程内部产生的,而不是从外部专业课程强加的(王宝军,2019)。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性”要求高校教学“走向深入教学”。 “深度教学”并不过度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 并不是说教学内容越深越好,而是相对于知识的内在组成部分,知识教学并不停留在符号层面,而是丰富了教学层面。 ,实现知识教学的丰富价值(郭元祥,2009)。

从这个角度看,“课程思政”概念与“深入教学”概念是同构的。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呼唤“深入教学”,揭示课程知识所蕴含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精神,实现学生精神成长的文化价值(吴星、顾建民,2019)。 换句话说,可以说“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深入教学,而深入教学就是“深入知识结构”。 深入教学所追求的知识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价值知识。 那么,外国文学教学如何实现深度教学呢?

首先,我们要重新审视外语专业的人文问题。 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知识结构的重新认识具有更独特的意义。 “外语工具论”使得外语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语言技能而忽视人文素质。 因此,外语专业的大学四年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语言技能训练上,很少涉及人文素质。 、批判性思维和其他更高层次的学习(王卓2018)。 从知识结构来看,这种学与教停留在表面,没有触及知识核心,更谈不上探究课程思政要素,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初衷。 。 因此,外语教师首先应明确外语专业的人文本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转基因”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植入到外国文学课程中,包括外国文学课程。

其次,教学的深度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教学内容本身的质量。 要选择教材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因此,明确什么是最有价值的内容就成为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深度的关键因素。 关键问题。 从知识结构图可以看出,最有价值的内容是核心知识。 对于文学来说,核心知识是文学所体现的真、善、美,即道德、伦理、审美等要素。 因此,“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外国文学教学意味着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文学中的德育元素,充分发挥文学的教学功能,将价值培养和人格塑造融入到外国文学教学中。 “遗传上”(王卓2019a)。

在莎拉·伍德豪斯对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教学设计中,8个教学活动中有5个与情感教育直接相关,从对爱情故事的集思广益到让学生了解浪漫主义的叙事特征、人物特征、故事构建特征爱情故事,进而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真爱”等的看法,并将语言学习、文学知识、情感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门真正的“真爱课程”(Woodhouse 1999)。

5 结论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更是对知识观、课程观的重构和重新认识。 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外国文学课程建设呈现出新的内涵和外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使命。 作为新时代外国文学研究者和高校外国文学教师,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外国文学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更要深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外国文学课程的实践路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开展“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建设实现了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有机统一(吴星、顾建民,2019),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基因植入”。

从“课程思政教育”多维视角看,高校外国文学课程不仅可以成为我国高校新文科和“立体外语教育”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王卓,2019b),同时也发挥着重要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作用。 文化引领,又赋予外国文学研究和教学新的视角和方法,从而赋予新时代文学经典新的人文光芒。

地址:英语口语培训-在线英语教育    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爱游戏官网app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2022048672号    网站地图